北京地铁票价开始实行分段制,围绕地铁票价是否应当调整的争议其实已经存在了好久。
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铁票价由之前单程3元,换乘5元改为统一2元。此举惠民意图不言而喻,因其乘坐费用已经低于乘坐净成本。7年间,地铁客流持续增长,2013年地铁运送人数超过32亿人次。地铁运营和政府财政都感到有点不胜负荷。
在这种背景下,地铁新票价的出台是必然之举,也是大势所趋。
涨价当然永远不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有些人认为票价升高就等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成本;有些人认为财政收入就应该要补贴人民生活。这里其实是概念的混淆。社会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否则,公共设施的使用就应该干脆是免费的。全世界公共交通都多少受到财政补贴,但没有全免费的例子。而且,北京地铁“2元”的补贴方式事实上也并不特别针对低收入人群,而是面向所有民众。中等收入者等并不必需的人也享受了补贴,这实质上降低了福利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效率,也是对财政的一种浪费。
财政收入虽然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政府部门需要更加综合和科学地考虑为人民服务,最大化支出的使用效率,不应当无限制、无差别地补贴。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地铁涨价就是一件盖棺论定的大快人心的事儿。
首先,北京地铁的运营和民生息息相关,其管理和财务状况都应公开和透明化。其运营成本、利润水平都不应是秘密。受到应有的监督,其实是获得广大民众理解和支持的最佳办法。
其次,地铁的票价上涨可能会适当减少人流量,解决当前承载量不足的问题,这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经济规律,但作法可能稍显粗放。作为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分流”或者更为必要。事实上,许多线路在稍晚就会出现人数寥寥的状况。按照时段对票价有所调节是许多国家控制高峰时段人流的方法,北京地铁也应可以效仿,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价格优惠政策。
最后,对于低收入人群仍然需要重点和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交通费用在生活中既必不可少,又占据其收入的比例较大,对这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会有更大的影响。应当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补贴,缓解其因交通出行费用上涨带来的过大压力,作为解决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措施之一。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在考虑民生民意的时候需要运用科学、踏实的管理方法,这意味着,一方面应不讳政,不把自己特殊化。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也应让民众充分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应不惰政,不把包括价格在内的硬性工具当做唯一办法,不搞“一刀切”。
价格上涨秉承经济规律,但社会发展对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要做“好人”,但不是“老好人”。(作者万喆是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