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4年4月24日:对所有制“混合”的担忧有点盲目
来源: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
发布时间:2014-05-12
浏览次数:553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混合所有制成为国企改革的焦点。持不同意见的派别给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解释,差别甚大,致使混合所有制的未来走向似乎也变得不明朗。“混”还是“不混”?好像已成为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新,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即已提出,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今次引起的反响最为激烈,渐渐演变成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交锋,论点也演化成国有资产应当“姓私还是姓公”的所有制问题。
细究激烈的争辩,不难发现,一些激战在所谓的意识形态旗帜下,已然舍本逐末,偏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改革的初衷。
国企近些年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其所有制及运营状态优越性的抨击和各种较为激进的整改言论不绝于耳。混合所有制不过是另一个导火索。既然如此,国企现状究竟如何?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公司制企业的比例接近57%;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营业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由此可见,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早已成为国企日常运营方式的一部分。这些已有的“混合”为企业健康发展、资产增值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凿凿之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些空谈所谓混合所有制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反击。
产生这种纷争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关键的是,论战者们忽略了“根本问题”是什么。中央提出既要打破壁垒,又强调加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成为许多人不解的源泉。然而此二者大可并行不悖,因为无论是混合所有制或者任何改革,其核心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经济整体的良好运行。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希望企业能够有更强的活力,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效益。改革的目的是希望经济整体前进,而非对任何人的迎合,不存在拉谁打谁。况且我国目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不成熟,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到饱和状态以至于非得谁退谁进的地步。
所谓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其目的和意义都必须围绕企业为国家发展所负担的核心责任,并从而进行具体路线图的设计。单纯讨论“混合所有制”说明了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搞,本身就是就手段讨论手段,其发展出的深度思考早已忘却本源,离题万里。
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已非一朝一夕,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与谁混,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都是较愉快且双赢的,因为双方都充分权衡掂量,认为如是“混合”方能使效用最大化。而目前讨论的一些“严重后果”基本上都是假设“混合”成为必须,盲目或硬性推进所致,这不但不是市场化,反而是逆市场化的举措。
讨论混合所有制,须时刻盯住其核心问题,即此举措是否对企业有利?是否对资产增值有利?是否对长期战略有利?混还是不混,这不是问题。(作者万喆是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