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hu官方网站

加强矿产勘查,促“四矿”问题解决

来源: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 发布时间:2002-09-25 浏览次数:887
  “四矿”问题在当前已经是一个引起党和国家领导重视和全社会关注,影响社会稳定、国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产资源是“四矿”的基础,矿产资源勘查成功的直接后果是矿山的建立和矿工队伍的集中,大型矿山的发展孕育了矿城的出现和繁荣。随着已探明矿产资源的减少和枯竭,矿工转业、矿城被替代,或是矿工失业、矿城衰亡。所以,矿产资源的贫富多寡关系了“四矿”的兴衰存亡。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延长矿山寿命,保证矿业持续发展,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历史成就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地质勘查队伍风餐露宿,艰苦奋斗,为矿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国家共投入地勘费约1200多亿元,钻探约3.43亿米。现已探明拥有可采储量的矿产156种,经勘探证实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万多处,探明煤10334亿吨、石油213亿吨、天然气31450亿立方米、铁矿石555亿吨、锰6亿吨、铜7494万吨、铝土矿24亿吨、铅4619万吨、锌1.12亿吨、镍873万吨、锡574万吨、硫50亿吨、磷139亿吨、金6090吨、银136845吨和一大批非金属矿产。我国的煤、钨、锡、钼、铅锌、稀土、萤石、石墨、菱镁矿等矿产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勘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矿业的发展。至2001年底,全国建有153000个矿山,现有2100万矿业职工,年采掘矿石量达40多亿吨,矿石采掘量和主要矿产品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矿业总产值约4790亿元。以大庆、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等为代表的近400座矿业城市崛起,矿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国家对矿产勘查重视和投入的结果。
  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多年积累的“四矿”问题日益突出,诸如矿山资源逐渐枯竭、资本积累匮乏,矿工待遇低、下岗多,矿城经济困难、环境问题尖锐等。“四矿”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解决“四矿”问题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资源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加强矿产勘查。这是“四矿”发展的基础,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正如过去毛主席讲过的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奔腾。本文仅从资源的角度浅谈对“四矿”问题的看法。
  矿产勘查在为矿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面对一系列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建国初期,采用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完全由国家财政投资矿产勘查,取得的资源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矿产勘查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和地勘单位没有资本积累的问题,由于矿产勘查费用不足和地勘体制改革要解决多年淀积的历史包袱的难题而越加尖锐,造成矿产勘查的严重萎缩,探明可供建设的新矿床很少,甚至不少矿山深部资源情况不清,外围资源情况不清,导致现有生产矿山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正在削弱和失去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四矿”问题日趋尖锐的重要原因之一。
  矿产勘查难以保障矿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矿产勘查投入下降,资源保证程度降低.地勘单位资金短缺。1999年,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事)分开,占全国地勘队伍绝大部分的约63万地质职工实行属地化管理。从事固体矿产勘查的属地化的单位,经费以当年中央地勘费计划数额作为基数,全国约57亿元下划各省市,用于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地质勘查工作和经常性费用支出”,人均不足9千元(8928元/人)。扣除离退休人员费用(大约26.2亿元)后,约余30.8亿元用于地勘工作。因此,属地化单位支持经常性开支后可以安排地勘项目的投入就很少了。另外,地质事业费用于离退休人员、养人和维持运行的固定费用的比例越来越高。据全国20个省市统计,属地化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占中央地勘费下划基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52%,增加到2001年的65%。照此趋势,地质事业费用于矿产勘查的比例越来越小。5—6年以后,中央下划的地勘费将全部用于离退休人员,属地化单位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只能依靠从市场多源吸纳资金。
  国家投入减少。地勘体制改革后,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国家财政原则上不再投向商业性的矿产勘查,只有少量资金用于公益性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项目和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地质项目中,每年用于矿产勘查的费用仅有4亿—5亿元左右。2001年国家投入的地质勘探费总计为9.57亿元,比2000年增加4.47%,如果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实际投入减少。
  后备基地不足。地勘资金减少的直接后果是勘查工作下滑,新发现矿产地减少,储量增长速率低于开采增长。据统计,2000年固体矿产勘查共投入岩心钻探约30万米,仅为1975年的2%、1985年的44%。有色部门1983年完成预算内岩心钻探工作量78.3万米,2000年完成3.4万米,只及1983年的4.3%。全国2000年发现的矿产地是1987年的27%,2001年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比2000年少25处。
  储量增加缓慢。近年来,矿产资源储量的增长明显低于产量增长,加剧了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我国10种主要有色金属储量1999年比1984年减少6%,2000年产量比1984年增长一倍。有的矿种,如铁、铜、铬、镍、铅锌、钨等可利用的储量呈负增长,而同期产量普遍增长。1989年至1999年,我国石油储量增长12.1%,产量增长17.2%;煤储量增长10.5%,产量增长25.9%;镍储量增长-3.2%,产量增长56.6%,铜储量增长3%,产量增长130.7%;稀土(氧化物)储量增长-7.3%,产量增长119.3%。
  资源安全保证降低。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进口矿产品需求增大,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程度下降。2001年矿产品进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1年逆差259.6亿美元,为1978年的22.7倍。200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石油30%、铁矿石41%、锰矿石40%、铜矿石大于50%、铬铁矿80%、氧化铝30%。铁矿石进口由1997年5510万吨、2000年6997万吨增加到2001年8404万吨;2001年进口铜矿石226万吨,铜产品进口额比前一年增长6.3%;原油进口6025万吨。
    资源危机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矿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解决资源危机刻不容缓。1990年到2000年,铝消费量从78万吨增长到330万吨,锌从35.1万吨增长到130万吨,有色金属总量从202.5万吨增长到730万吨,石油从1.18亿吨增长到2.32亿吨;由1953年至1999年,我国人均铜消费量增长了16倍,锌增长了48倍;铝在20年中人均消费增长了4倍。而与世界人均消耗比较,我国人均矿产品消耗量很低:铜为美国的5.5%,为世界平均的50%;锌为美国的15%,世界的80%;铝为美国的8%,世界的65%。这一差距更加说明中国如果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矿产品的需求将更大,资源保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比如我国铜消费量1990年为72.9万吨,2000年为150多万吨,国际铜协预测,2005年中国铜需求量为260万吨,比2000年高出60%,产铜180多万吨,缺口达80万吨。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固体矿产,能保证需要的只有23种,到2020年则仅有6种,形势十分严峻。
  商业性矿产勘查筹资困难,可供新开发利用的矿产地几近告罄
  矿产勘查是企业承担的商业性行为,具有风险大、周期长、高投入、高回报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矿山企业由国家无偿调拨资源,形成资源无价、产品结构单一、矿产品低价的格局。矿山企业赋税沉重,比工业企业平均税赋高2-5个百分点。矿山企业地理位置偏僻,矿山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效益差,缺乏积累。矿山企业资源依靠国家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自身需求后备资源的主动性不强,没有经济余力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后备资源紧张。
  从国家矿产勘查投入方面看,地质项目是由“地勘主管部门发布指南、地勘单位在指南范围内申请、主管单位指定专家评审、并由主管单位领导决定”这一程序立项。立项工作基本还在“地质围城”内,没有摆脱供给驱动型的模式,很少有下游产业—需求方提出要求,参与立项。所以公益性资源调查评价的新发现,很难寻求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跟进。
  我国矿产勘查投资环境,特别是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环境很差,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以及国外的资本都不愿投向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法及配套法规不健全或执行混乱、探矿权人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风险勘查的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介组织不发育、尚未形成商业性的矿产勘查资金市场。国际矿业界舆论认为我国是全球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外国勘探公司纷纷撤出中国,从1997年的50余家,到2001年仅有10余家。另外近年来国际上通过市场筹资投入矿产勘查资金连年下滑:1997年为54亿美元,2001年仅为25亿美元。通过引资勘查,我国在国际勘查资金市场所占份额不足0.5%,和我国的幅员不成比例,和我国其他行业的引资形势对照,形成鲜明对比。
  矿产勘查工作是在大量基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全国各有关单位积累了154万种原始地质资料、8.2万个钻孔的772万米岩心、副样1442万个。可是外国公司在多种场合抱怨用钱也买不到原始地质资料时,中国地质资料优先权期限却太长,十几年前的资料也不公开,这影响了引资的进程。公益性地质成果社会共享的滞后既增加了重复工作,也使得部分商业性地质工作成为无米之炊。
  由于国家只投入公益性的资源调查评价,且历年投入相对减少,商业性矿产勘查筹资困难,使得矿产勘查投入下降,造成近年申请立项的勘查项目中,具有较好前景的项目减少,新发现矿产地逐年减少:1987年为479个,1990年为287个,2000年为131个,2001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6处。现在国内很难找到已达到勘探程度、可供投资开发的大中型矿床。
  矿山地质工作薄弱,生产矿山面临资源危机
  由于多年来高强度地消耗资源,和矿山企业矿产勘查投入严重不足,许多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资源严重不足,矿山生产在低产、低效、亏损中徘徊,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杨家仗子事件)。以有色金属为例,900余座国有矿山,三分之二已进入中、晚期,由于资源不足,已列入国家关闭、破产计划,正实施关闭的中央直属矿山45座,拟列入国家关闭破产计划的43座,保有储量维持现有生产能力不足5年的国有矿山占40%。到2010年,预计还要关闭355座,占矿山总数的46%,产能消失4955万吨,占总产能的35%,将影响300万—400万矿工和1000多万矿工家属的生活,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到2020年,仅有不足20%的有色金属矿山能维持生产。黑色金属、化工矿山也存在着可采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根据我国矿山开采技术水平和状况的分析,不少矿山是浅部资源危机,深部资源不清;本区资源危机,外围资源不清,至少有三分之一矿山尚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矿山的矿产勘查投入严重不足,矿山本区和外围勘查得不到保证,生产矿山资源危机不断加剧,正在出现坐以待毙的状况。
  建议
  为加强矿产勘查,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对当前矿产勘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调研。在进一步系统、详尽弄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把加强矿产勘查落到实处。
中矿联地勘分会根据会员反映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供参考。
  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吸收资金,稳定国家地质队伍
  考虑到我国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对矿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而商业性矿产勘查筹资市场还很不发育,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实力雄厚的勘探公司,矿山企业既没有认识到后备资源危机的严重性,暂时也无力开展系统勘查工作。为了及时提供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从根本上处理好“四矿”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国家还应当更多地承担一些勘查风险,要以多种方式,如建立勘查基金、设立专项资金、勘查投资补贴、贴息贷款等,从财政上增加对矿产勘查投入的力度,必要时可支持到详查阶段,利用政府资金和补贴,调动和引导社会地勘单位资金投入到地质勘查,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缓解地勘经费不足的问题。
  科技先导,延伸生产链。目前我国生产矿山开采深度一般在500米以上,只有少数达到1000米。根据成矿条件,500米至800米是具有较好找矿潜力的空间,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先进设备,是可以发现新资源、扩大现有矿山规模、延续服务年限的。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解决老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疑难问题,重视资源综合利用,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
  健全商业性地质市场解决资源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加大地勘投入,稳定地勘队伍,寻找新的资源。从长远发展看,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是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加速建立我国的矿业权市场,由无偿行政授予转变为有偿出让,维护国家所有权益,盘活地勘单位矿业权和矿业资产,将矿权转化为最大经济效益,扩大勘查资金。2001年全国探矿权转让1.95亿元,采矿权转让15.95亿元。浙江省2001年转让80余个建材矿山采矿权,金额为2600万元;山东省地勘局一院转让西尚庄铁矿探矿权,取得500万元现金和2000万元股本,盘活了矿业权,又可以享受利润分成。企业和投资人也可以在矿业权市场取得前景良好的矿业权,降低勘查风险,扩大后备资源。福建紫金矿业集团以1680万元获得紫金矿区的采矿权,经过进一步工作后形成保有储量百吨的特大型金矿。
  培育和规范地质市场,必须执行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和规范文件,整顿矿业秩序。加速建立中介机构和制定代理制度,其职责和业务范围包括:矿产储量、勘查开发可行性报告审查和确认;矿业权的评估;采矿权价款评估和认定;受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委托对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资格和提交资料的审核;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对矿权申请、转让提供代理服务,建立信息网络,向社会发布矿业成果,沟通成果的持有人和需求人之间的交流,促进转让。
  制定国家矿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矿产勘查
  研究国家矿产勘查发展战略,制定国家矿业政策,制定矿产勘查长远发展规划,指导、管理矿产勘查工作。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把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融入矿业全球化的进程,加大引资勘探的力度,扩大我国在国际矿产勘查投资中的占有份额。
  要像重视公益性资源调查评价那样,重视商业性矿产勘查。政府要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上扶持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例如建立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发布制度、建立矿山资源耗竭补贴制度、税前加倍抵扣企业勘查投入制度、开展风险勘查上市筹资的试点等,引导投资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矿产勘查。
  从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强矿产勘查的行业管理。为此,要进一步发挥勘查行业组织的作用,做好政府和地勘单位之间纽带和桥梁。
  培育地质集团公司1998年以来,大多数地勘队伍已实行属地化管理,融入区域经济。但是,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超前性、长期性、风险性和资金密集的特点,矿产的形成、分布具有超越行政区划的地域性,属地化后的地勘队伍难以跨行政区域地规划矿产勘查工作。建议探索或试点矿山与地勘队伍联合或重组,组建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地勘企业在发挥地矿产业优势的同时,扩大服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在目前条件下,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实行分类管理,一体化运行。少数地勘单位交中央管理或并入中央企业集团,这支队伍是地质“野战军”的一部分。建议国家要像重视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主力军一样,重视和加强交由中央管理的地勘队伍,把它建设成一支能战斗的国家级矿产勘查的主力军,为此请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精兵加现代化装备,承担起国家重大矿产勘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