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平均海拔3900米,最高达到5300多米,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60%,人即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被称为“山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的生命临界区。然而,在这样一个地区,有这样一支党员队伍,他们向生命极限发起挑战,克服因高寒缺氧引起的头晕、呼吸困难、腿脚乏力等症状以及多年冻土、生态保护等难题,常年扎根在海拔4400米到5300米的区域,勘探、测量、施工、环保、生产,以“海拔高境界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坚”的豪迈气概和顽强作风,立足岗位、默默奉献。这支党员队伍就是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西藏华泰龙公司所属一支奋战在最前沿的一个基层党组织,被形象地称为“5300党支部”。
“5300党支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企业党支部”,共有党员23名,平均年龄41岁,其中藏族党员4名,由生产技术、雄鹰测量、地质勘探、安全环保和甲玛工贸五个党小组组成,是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公司“条件最艰苦、意志最坚强、事迹最感人、业绩最辉煌”的基层党组织。
“5300党支部”带领的“雄鹰测量队”先后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西藏自治区“工人先锋号”、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公司“先进集体”、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公司“红旗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5300党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严得奎、李积炯、贾树文、强巴、王念平荣获2007-2010年度“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超越极限,金色堡垒铸在雪域高原
“5300党支部”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以“鲜艳党旗飘起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党员形象树起来,党员干劲鼓起来”为战斗口号,带领着广大职工迎风冒雪、踏冰攀岩,将党的战斗堡垒牢牢铸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陈建设原是“5300党支部”所属的勘探部工程师。甲玛项目建设时期,需要在甲玛矿区的后山(扎西岗乡斯布村)进行25个探矿孔的施工,其中12个孔在悬崖峭壁之上,并且都在海拔5000米左右。为完成钻孔施工,指挥部要在山上修建宽达4米的勘探公路,山上除了坚硬的角岩,就是永久的冻土层,真可谓是修筑一条“天路”。陈建设毅然挑起了后山修路的重担。
待修的勘探公路险峻陡峭、弯延曲折,为使所修之路在保证坡度不太陡的情况下尽量达到距离最短,他就亲自踏勘现场地形,参与放线,在山上攀上跑下,有时是冒着冰冷的雨雪;有时是头顶炎炎烈日,晒得脸上都爆了皮。一次踏勘修建平台的线路,陈建设向上爬的时候用力急了点,感到一阵头晕眼花,一下子倒在了乱石堆里,过了好大一会,藏族安全员过来找他说事,才把正在“大睡”的他叫醒。那时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多亏这位藏族小伙子,否则,他不知会“大睡”到啥时候呢。
ZK6403孔,是对后山地质储量影响比较大的孔,由于它的平台修筑难度很大,使修路进度也缓慢了下来。8月中旬的一天,天空中一直飘着雪花,陈建设调来两台破碎锤、一台挖机轮换着干,终于在当晚上11时将平台搞定。这时地面上的积雪已经20多公分厚,下山时已分不清哪儿是路?他们只好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一步一滑地从山上滑回驻地。
那场大雪连续下了几天,山路被大雪彻底封锁,公司的后勤物资没法送上来,电话也打不通。陈建设他们当时只剩下大约5斤多的土豆和两颗白菜,爆破施工队那边也没有什么菜,仅有几斤大米。面对这种局面,他把所有人员召集到一起,把当前的困难讲给大家听,并鼓励大家要生存,就必须团结起来,省吃俭用,争取活着下山。就这样, 5斤土豆、两颗白菜、几斤大米让9个人苦苦硬撑了四天时间。没有水喝,他们就用积雪烧水。直到第五天后山基地的道路彻底化开,他们才得以解困。现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内地工作的他,每每想起此事,仍念念不忘。
后山“天路”工程,历时三个多月,共租用挖掘机4台、破碎锤2台、装载机1台、爆破施工队4人,雇用藏族工人240小时,修建钻探平台12个、简易勘探公路5公里,爆破方量达2200立方米。甲玛项目建设者那种无坚不摧的勇猛精神,在“天路”的修筑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温广平是“5300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先后任生产技术部、资源开发部负责人。从甲玛项目创建开始,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这里。铅山露天工程开工的时候,温广平整天呆在施工现场,了解现场的地质情况,查看矿体走向,了解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一次,他在现场指导露天工程的台阶爆破,连续数天的上山,使得他的身体有了强烈的反应,一阵阵的恶心和干呕,差点晕倒在施工现场,然而他不顾一切,仍然坚持,累了就在施工现场坐一会,歇完后仍然坚持对现场几个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进行了解,对施工作业方式进行指导,最后,下山的时候,蹲在路旁呕吐了好一阵,下山后,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会,下午就又上山了。井巷工程开工,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中段开口,他不顾高原缺氧,不顾山顶的恶劣天气变化,不顾山脊的陡峭,步行于山顶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寻找合适地段,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寸步难行,走一步,就喘一口,最后,终于根据现场地形和矿体位置,现场指定出了合适的开口位置和开口方位。
体格弱小的大学生张华负责矿山施工,在铜山井巷工程开工时,他每日奔波于海拔4000米和5000米之间,小小的身材在几个月后显得更加单薄,最后导致他胸闷,呕吐,直到休息数日后才恢复正常。铜山4650开工后,施工进度一度很慢,张华为了查找原因,每日呆在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同行,每日在掌子面查看,数日后,终于发现施工单位组织不力,施工方案有待改进,凿岩速度慢等问题,在经过与施工单位协调后,施工进度终于赶了上去。一次,为了找到合适的堆矿场地,张华在矿区内四处寻找,最后发现原矿转运平窿口处有合适地方。这是一个狭长的沟壑,旁边正好是选厂到尾矿库的联络路。为了计算出沟壑的容量,他协同测量人员现场测量,最后圈定了堆矿范围,为选厂投产所需矿石找到了容身之地。身边老师傅们说,在内地像这样大断面的溜井下掘,每个月完成50多米,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可想而知,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就连正常生活都感觉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内地施工队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成绩,真是不平凡。
铜、铅山露天采场是甲玛矿区出矿的主战场,自2010年7月1日实现达产以来,一直稳产在3500——4000吨/日。“5300党支部”考虑到选厂还不能很好处理铜铅矿石,经过科学分析就将这个采场做了局部调整,首先将铅山部分关闭停止施工;其次对铜山实施边探边采、边采边探的科学方式,做了两次扩界施工,采矿界限从20线扩到28线,采矿高度才从4690米提高到4780米,扩大了铜山生产能力。另外不断地在铜山4900——5300标高找矿,发现有矿的地段,立即采取探采结合手段来增加采矿量。通过上述措施,保证了2010年出矿58万吨任务的完成。
在矿山主平窿的开拓施工中,“5300党支部”成员多次与参建施工单位进行科学攻关,较好地解决了因炸药质量、岩层变化带来的难题。2号转运平窿在一次施工中出现溶洞分布密集的险情后,支部书记温广平与参建施工人员共同分析研究、采取科技手段,喷射C25混凝土封闭裸露的溶洞及掌子面,在达到初期支护效果后,又在其上铺设Φ22钢筋网片,同时在拱顶空腔填充锯末等轻质材料,待整个支撑形成后,再次喷射C25混凝土封闭整个支护体,并采用“短进尺弱爆破”的方式不断向前掘进,终于克服了溶洞区域的施工难题,保障了施工进度要求。
搏击苍穹,擎起鲜艳的党旗
“5300党支部”有一支雄鹰般矫健的测量队,用青春丈量着甲玛矿区的山山水水,创造了西藏矿业开发史上测量的奇迹。这支雄鹰测量队是在2008年初,于甲玛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后组建的一个专业技术班组。11名队员分别来自西藏、辽宁、青海等六省区,平均年龄23岁,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一支真正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技术队伍。
测量队组建以来,11名队员在所属“5300党支部”的带领下,先后测量绘制出拉萨河取水点1:500地形图;矿山主平窿1:500地形图;尾矿库1:2000地形图;牛马塘采剥工程1:1000地形图;铜铅山勘探公路、外联公路1:1000补测带状地形图等等,其中绘制出的1:500比例尺平面图堪称西藏地区第一。
测量工作是矿山工作的先遣队和探路者,也是矿山最辛苦的工作岗位。雄鹰测量队的工作区域在海拔3900米到5400米之间,东西长约8到11公里,南北宽约6到11公里,范围覆盖约100多平方公里的甲玛矿区。
刚入藏时,队员们克服着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要经常加班绘图,有的人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一口,有的人头痛、失眠,甚至整宿睡不着觉。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用“激情、忠诚、敬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想尽办法克服身体不适,吸氧、吃药,坚持工作在测量第一线。
2008年6月的一天,甲玛项目指挥部给雄鹰测量队下达了测量甲玛矿区铜山和铅山地形图的任务,这是一项繁琐又艰巨的工作。由于没有一个有利的控制点,队员们只能与参与配合测量工作的成都理工大学的师生共同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铜山、铅山山顶,采取GPS控制网的方式,来测量周围环境的地形。西藏的天是孩儿的脸,说变就变。早上登山的时候还是风和日丽、天蓝云白,可是到了下午二三点钟,正是工作的最佳时机,天空却布满了乌云,突然下起了冰雹和大雪,其间还伴随着雷声轰鸣。不一会儿,几十米范围内的物体已经看不清。由于测量队做的是GPS网点工作,要求必需保证时间的连续性,大家只好冒着风雪坚持着。半个多小时的雷击结束后,队员们马上接着干了起来,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完成这次测量任务。这时所有队员都变成了“落汤鸡”,全身上下湿了个透,但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喊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千方百计完成指挥部领导交给的任务,为工程建设提供急需的地形资料。
2009年春节期间,雄鹰测量队第一次离家在外过节的留守值班人员,从大年初四就顶着寒风和沙尘开始测绘工作,终于抢在工人正式上班前,完成了对运矿公路的测量;初春三月,测量队员又攀上还是冰峰雪山的牛马塘进行测绘,观测的王立国扛着仪器在强烈的日光下来回奔波,仅两天的时间脸上就曝晒掉了一层皮;跑杆的李继华、李章勇等人也被风雪拍打得东倒西歪,大家是匍匐在山坡上,一点点把牛马塘地形图测量出来;在测量牛马塘的炸药库时,由于选址是一个原来废弃的井巷,为了行走方便,测量队员不惜脱去鞋袜,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稀泥完成了测量任务。雄鹰测量队用实际行动和一个个测量成果,诠释着青春和奉献的真谛。
谈起这支年轻党员带领的队伍,“5300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温广平的心酸与自豪溢于言表,他说,“这个团队还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和在内地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实在太辛苦了。但是,在艰苦条件的砥砺下,‘5300党支部’的年轻党员们,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蓝天白云下擎起了鲜艳的党旗。”
历尽艰辛,留下党员的足迹
甲玛项目正式投产以后,每天6000吨的供矿量,一年近160万吨的供矿任务,一下子摆在了“5300党支部”采矿车间的面前,在党员的带领下,采矿车间全体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王念平2008年6月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进入公司矿山组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现场观摩与实践,并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很快就能做一些初步的设计,慢慢成了熟练掌握矿山各种知识及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2010年夏季, 他顶着炎炎烈日连续10多天坚守在铜山采场,做着4650中段硐口开口的协调施工,整天迎着蔽日尘埃负责矿山公路工程的施工,他从未敢懈怠,更没抱怨过苦。矿山道路车辆来来往往,加上夏日久旱未雨,尘土在路上铺满了厚厚一层,一脚踩下去可以盖住整个鞋子,车一经过10米开外只见黄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念平天天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涉及到路线修改或设计变更,便与施工单位共同去现场实地查看地形,晚上回来加班作出最佳线路方案,减少了弯道和路程,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费用。
贾树文是中国lehu官方网站集团公司在东北大学委培的学生,由于矿体与围岩界限不清等原因,许多穿脉都停留在矿体中,如果按照当时的探矿工程采矿,势必造成矿量的大量损失。为此他与地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出了上盘穿脉加长打到大理岩,下盘打一部分长穿用以探清矿体边界的建议。后经施工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探矿成果,粗略估算175米中段以上可增加矿量161万吨,金金属量2914公斤,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年半。在225米中段521穿脉做地质素描过程中,贾树文发现穿脉前部矿化强烈,矿化带厚度可达16米,本着从已知到未知,追索探矿的原则,他以521穿脉为中心,东部新打一条沿脉工程,西部再加长相邻探矿穿脉的方法,在T4矿体东北部又找到了一条长180米,水平厚度18米,垂直延伸30米的一条盲矿体,初步估算矿量21万吨。同时改进井下中深孔储量的计算方法,使生产配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采样工作十分辛苦,尤其在高原地区,它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危险。摔倒、碰伤、被烈日晒伤、被石块划伤等等,这些都是常有的事。藏族员工强巴是采矿技术人员,他在5000米的地方,吃过用牛粪烤过的馒头,经历过在高山上耳鸣听不见任何声音的恐惧,经历过风雨雷电交加的天气。有时没吃的,没喝的,可是再苦再累,他也要做好采样工作,以保证生产正常有序进行。有一天,施工单位在夜间放炮,他呆在山上做采样工作,整个一晚都不能睡个好觉,但白天还得坚持工作。在这里,白雪成了他们最美好的食物,风雪中有采样人就像高山上的雄鹰一样坚强。
立足本职,筑起安全保障线
“5300党支部”安全环保党小组的3名党员,每天奔波往返在方圆10余公里,海拔4000米到5000米的两个采场、两个平硐、斜井和选厂等生产一线,管理难度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面前,绝不低头,他们有针对性地搞调研、解疑难,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治理安全事故隐患,防范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了一道安全生产保障线。
为保证30多台大型供矿车辆安全运行,共产党员、安环部经理于军带领全体员工一道,集思广益,解决了轮胎因上下坡载重摩擦,产生高温而引发车闸失灵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在各道路险段设置了8个缓冲台,确保了工矿车辆的安全运行。
为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和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他们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外面和身边的案例说法,强化广大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次,他们来到海拔4000多米高的施工现场,利用生产单位的间休时间,对所属的1000多名一线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一天,一位听课的员工实在不忍看到共产党员、安全主管陈士贵因为高原缺氧和长时间工作而变蜡黄的脸色和气喘吁吁的沙哑声,上前拉着他的手说:“陈工,休息会再讲吧,lehu官方网站 一定会好好遵章守纪”,在场的女工们纷纷落下了泪。
为筑好安全生产这道防线,安全环保党小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对各施工现场和作业区域,分期分批进行现场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限期整改、对查出的三违现场不手软、对查出的问题严厉查处,从而减少和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全公司未发生一起重大、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从未发生一起安全环保事件。
许多人说,在安全环保工作上,安全环保党小组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安环部经理于军表示:“lehu官方网站 承认共产党员并不比普通群众多长三头六臂,不能要求他们每时每刻都比别人胜一筹,但lehu官方网站 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当你跨进党的大门之时,就意味着要比别人多承担一份责任和义务,就应该在苦难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和谐共建,藏汉同胞一家亲
华泰龙公司始终坚持以“造福地方,和谐共建”为指导思想,本着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矿区周边农牧民群众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牧民共同致富,达到企业与当地群众共建和谐型矿山的原则,于2009年末出资1900万元,收购了本地松散无序的车队,并垫资组织全乡全部655户3850名农牧民,入股成立甲玛工贸有限公司(简称甲玛工贸公司),与华泰龙公司展开工程、运输、绿化、环保、劳务等多领域合作,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搭建平台。目前,甲玛工贸公司现有员工52名,全部为藏族员工,人均月收入4270.63元。公司现已分红133万元,平均甲玛乡每户可分得2030元,大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人均收入。
甲玛工贸公司成立以后,藏族大叔阿旺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后勤服务人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加上他儿子在华泰龙公司开车,爷俩儿的月收入超过了7000,大大改观了原本拮据的生活状况。
龙达村的曲珍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特别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甲玛工贸公司的领导和党员每逢节假日都会走访、慰问,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同时,甲玛工贸公司每年还会给曲珍家分红,帮助她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企地和谐发展,华泰龙公司党委决定成立甲玛工贸公司党小组,隶属于“5300党支部”。党小组成立以来,在3名藏族党员的带领下,甲玛工贸公司广大员工除了做好4700米到5300米的矿石运输等工作外,还积极为甲玛乡政府和百姓办好事、实事,按着当地风俗开展了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影响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目前,公司车队队长强巴等9名藏族员工提出了入党申请,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57岁的阿旺大叔也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
“5300党支部”还与甲玛乡龙达村党支部建立起“一帮一”结对子帮扶结构。支部的党员常常这么说:“只有把藏族同胞当作家人,藏族同胞才能对lehu官方网站 像亲人。”他们不但重视藏族同胞的宗教、文化和习俗,还积极与和谐共建支部共同学习藏语和当地民俗文化,多次深入到老乡家中进行扶贫慰问。
“5300党支部”在走访慰问甲玛乡贫困户中了解到,孜孜荣村有一名叫索朗巴珠的党员,家中有八口人,牲畜与耕地不是很多,经济来源很单一,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再加上还一个身体残疾的孩子,生活上面临很多困难。“5300党支部”就动员索朗巴珠积极投身甲玛项目的工程建设,后来索朗巴珠因踏实肯干、表现突出得到了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家庭生活也有了明显改观。索朗巴珠还告诉前来慰问的工作人员说,华泰龙为甲玛乡带来了经济繁荣,虽然甲玛基建工程已经结束,工地上的零活越来越少,但“5300党支部”已替他想好了今后的出路,动员并帮助他在矿区附近修建一个商品屋,为采矿工人提供服务,重新筹划家庭生活。
在华泰龙公司招收的藏族学生中,一名女孩由于父母早逝,只能与弟弟相依为命。家里的房屋也因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基本不能住人。“5300党支部”发动党员趁业余休息时间,将女孩家房子修葺一新,并且积极帮助她为弟弟治病。如今,女孩已经成长为公司的一名优秀员工。
甲玛工贸党小组、“5300党支部”乃至华泰龙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就是这样将“创先争优,lehu官方网站为民”的理念切实落到了实处,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甲玛乡的百姓逢人就说:华泰龙“呀咕嘟”(藏语“好”)。